•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红提种植   

红提不同栽培模式的利弊

标签: 红提 栽培模式 利弊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红提葡萄作为一种大粒红色、硬质形的晚熟优良品种,从国外引进已多年,目下在我国栽培面积比巨峰葡萄还要多,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近几年其市场价位虽不如早些年,可它仍为众多种植户创造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因各地的栽培模式不同,管理水平有差异,所生产的果品质量亦有别。

  1、主干篱架型

  主干篱架形属于一种传统发展模式,早期在各地葡萄栽培中普遍应用。它栽培的株行距一般为0.6*2m,亩栽450株左右。株高1.3m-1.7m,留结果母枝8-12个,均匀分布在主干周围,采取连年更新的办法进行生产。这种栽培模式在早熟及中熟枝蔓生长中庸的葡萄品种上使用较多。但临潼、泾阳、礼泉等地果农在红提葡萄生产中也有应用。它的优点是:栽植密度大,成型快,易管理,来果快,丰产潜力大,前期效益好。其缺点是:密度过大,枝层多,较紊乱,不利与套袋和标准化生产。另外,园里的通风透光条件差,不利于果实着色,优果率不高。

  2、扇形篱架型

  扇形篱架型也属一种常见栽培模式,在关中一带的中早熟葡萄栽培中应用广泛。它的株行距为1*1.5-2m,每亩可栽330株左右,系一种中密度栽培园。其架势由两个主蔓延伸组成,每蔓留6-8个结果母枝,修剪一般采用单枝短梢更新。其高度1.5-1.7m。这种模式特点是:不仅成型快、易管理,来果也快,有一定的丰产潜力。一般更新枝组不会影响结果产量。但它仍存在枝多、密,不利透光的缺陷。若属晚熟品种,最好不要采用。

  3、主干龙架型

  主干龙架形属于近几年才利用的一种栽培模式(也称半棚架),它最适宜于生长势比较强旺的品种采用。陕西的蒲城、临渭及合阳等地在红提、克轮生等晚熟品种上采用较多。这种架面由立架和棚架构成,先期由立架结果,中后期延伸到棚架结果。修剪一般采用中长梢修剪。株行距为0.7-1*4-5m;架面高1.7—2.5m。该模式的优点是:行距宽,架面高,利于通风透光,病菌感染少,幼果不易日烧,优果率相应高一些。但仍有不少缺点:一是成型慢,前期产量低;二是空中作业量大,梳(穗)果、套袋、打药、修剪麻烦;三是管理不善易形成枝组紊乱,疯长.秋梢成熟度差,御寒能力下降.四是高寒地区落架藏枝防寒困难。

  4、T字架型

  T字架形属于一种改良形新架式,由立架与双臂架构成。陕西周至、户县、礼泉等地采用这种模式较多。其栽培株行距0.5--1*2.5—3m;双臂架面高1.5—1.8m;架面宽1.5m,亩栽250-500株左右。结果母枝间距15-25cm左右;枝条采用中长梢修剪。这种模式栽培的优点是:树体受光面大,光合作用强;平面结果能力强,果(穗)粒不易受日烧;来产较主干龙架快一些。缺点是:成型也不快,管理较麻烦;通风透光一般,但优果率较前两种模式高。

  5、V字架型

  V字形栽培模式是近几年发展红提才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栽培模式。该模式利于规范化管理与生产,目前在渭南红提园应用最为广泛,并作为一种成功模式向全省推广。树形采用中短梢修剪,枝开角度一般为30--35oc,顶梁宽80—100cm;株高1.5—2m,层间距70—80cm;每株留结果母枝6—12个,枝间距15-20cm。栽培株行距一般为0.7-1m*2.5-3m,亩植株数230—330个左右。结果部位统一在一二层之间。V字形架势最大优点是:一成形快、结果早,丰产潜力大;二枝梢高度、行间距较统一,利于管理;三果穗高度、方位较一致,利于疏果、套袋;四架面高度较低,叶幕量少,利于喷药;五落架方便,易埋土防寒。其缺点是:幼树结果易被日灼;结果部位较低,多雨季节易感病菌;树势生长旺盛,顶梢控制易形成大头现象。

  6、双燕比翼型

  这种模式系创新型模式,现已在渭南个别园应用,其效果良好。它是由双层架面构成,两层架面模式相同。先培育两条中庸枝条,将第一条拉平缚绑在第一道钢丝上,第二条拉平傅绑在第二道钢丝上,让其生发二次枝,形成结果母枝。第一层枝开角度85o;第二层枝开角度70o;各层枝间距15—20cm;每株留结果母枝8—12个。两层间距0.9—1m。展开的枝条形成上下飞燕状,故称双燕比翼型。该模式的优点是:一、不但树体成形快,前期产量高,且形体规范。二、结果部位,枝条伸展方向基本一致,利于程序化操作;三、树体高度较低,园中作业比较方便。不足之处是:一、通风透光度不如V型架。二枝条生长需及时控制,不然易形成紊乱。三、因下层果距地面较近,易感病菌降低果品质量。

  从以上的各种模式特点看,可说各有利弊。作为种植户,易应根据自己的管理水平,当地的栽培模式与习惯,以及品种特性,地理环境而定。从中汲取精华,改其不足。最终达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目标!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病毒、细菌、真菌病害区别 下一篇蘑菇“三虫一病”的防治方法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653 次
  • 编辑次数: 1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