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泡桐苗木常见病虫害防治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一、泡桐炭疽病(一)症状。泡桐炭疽病主要危害泡桐叶片、叶柄和嫩梢。当泡桐幼苗长出1~2对真叶时开始发病,叶片受害初期,病斑为失绿的点状,后扩大为褐色近圆形,周围为黄绿色,直径约1毫米。在雨后或湿润时,病斑上常产生粉红色分生孢子堆或黑色小点。后期病斑常破裂,病叶早落。(二)发病规律。泡桐炭疽病是由半知菌病菌浸染引起的,病菌在寄主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浸染源,在生长季节中可以反复浸染多次。一般在5月至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进入发病盛期,可持续到8月30日。在泡桐苗木生长季节,高温多雨、排水不良、通风透光不良、苗木生长较弱等有利于炭疽病的发生。(三)防治方法。在选择苗床地时,应考虑选择距泡桐林较远的地方;苗床地不宜连作,若必须重茬时应彻底清理圃地,并将病苗及枝叶烧毁,以减少初次浸染;加强苗床的田间管理,苗床地四周开设排水沟,以降低苗床湿度;及时间苗、除草和追肥,促进泡桐苗木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在5~6月可喷施波尔多液防治炭疽病,也可喷施65%的代森锌500倍液或50%的退菌特800倍液,每15天喷1次。 
    二、泡桐黑痘病(一)症状及发病规律。泡桐黑痘病是真菌性病害,由泡桐痂圆孢菌浸染所致,4月中下旬可见病斑,5~6月为发病盛期,叶片、小枝上有黑痘出现,每年的7~8月发病严重。发病后,叶片上的病斑呈黑褐色,直径0.5~2毫米,病斑中间破裂呈穿孔状,常沿叶脉发生。叶柄、叶脉、嫩枝上的病斑突起呈疮痂状,初期病斑为淡褐色,潮湿时产生白色霉层,最后变为黑褐色,病叶卷缩,病梢枯死。(二)防治方法。选用楸叶泡桐、豫杂一号、山明泡桐等优良泡桐品种。育苗要避免苗床地连作或在泡桐林附近育苗。埋根苗穗要注意检疫,禁止从病苗上剪取。苗床地在播种前可每亩撒1~1.5公斤敌克松,进行土壤消毒。种子播前可用0.3%的敌克松原粉进行拌种。加强苗期管理,留苗密度要适当,每亩留苗800~900株。及时浇水施肥,促进泡桐苗木整齐、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苗期每15天喷施1次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对发病的泡桐苗木每10~15天交替喷施50%的退菌特800倍液或70%的托布津1000倍液1次,连喷3~4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三、泡桐网蝽(一)危害特点。泡桐网蝽又叫角菱背网蝽,属半翅目网蝽科。泡桐网蝽在我省一年发生3代,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旬,第二、三代分别出现于7月下旬和8月下旬。成虫、若虫多集中在叶片背面靠近叶柄的叶脉处取食,7~8月危害最重。被害叶片初期背面出现暗红色小点,正面出现黄色小斑,后期叶片卷曲、变褐,干枯脱落,状如火烧,严重时死亡。兰考桐受害率高达95%。由于泡桐网蝽飞翔能力不强,主要靠苗木、原木运输传播。(二)防治办法。在5月下旬喷施3%的高渗苯氧威4000倍液,或2.5%的溴氰菊酯3000倍液,每20天喷1次。对泡桐苗木要严格检疫,否则不得外运。秋末清除田间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冬季深翻土壤消灭越冬成虫,降低虫源。  

参考资料
[1].  泡桐苗木常见病虫害防治   http://bk.3456.tv/miaopubk/47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秋栽苗木防寒技术 下一篇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400 次
  • 更新时间: 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