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植物的感光性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所谓感光性就是植物发育速度对日照长度反应的特性。上面将植物的光周期的类型分成短日性、长日性和中间性,同一类型的植物品种有感光性强弱之分,感光性强弱的划分标准有两个。

1.临界光照长度 就是植物通过光周期而开花结实的光照时间临界值,对短日性植物取其上限值,对长日性植物取其下限值。也就是说,对短日性植物,所谓感光性强,是指其临界光照强度较短,感光性弱是指临界光照长度较长;长日性植物则相反。例如江苏省南京地区的晚粳其临界光照长度都在13~14h,其感光较强。感光性较弱的早粳13.5~18.0h,其感光较弱。感光性最弱的早籼与中籼为24h,即等于没有临界光照长度。

2.感光系数 指水稻播种期相差1d,相应的播种到抽穗期的差值。生育期相差天数多者表示感光性强,反之则感光性弱。播种期相差的天数,标志着生育期内光照时数的差异,因为光照时间是随季节变化的,这从表2-6可以看出:

植物的感光性除了对光照时间的反应外,原则上说也应包括对光照度的反应。在自然条件下,光周期反应所需光照度是很微弱的,如水稻只需要8~1Olx,大豆6.51x,但是强光的光周期效应可比弱光大得多。温度对光周期效应也有影响,某些植物在不同温度下光周期效应完全不同,如草莓在15℃以下为长日性植物,在较高温度下却成为短日性植物。

在谈到感光性时,有人提出感光期的概念,指的是植物某一生育时期如调节光照时间可以使生育期缩短到最大限度,这一生育时期称为感光期。大多数作物在开花前感光;即光照时间影响开花的早晚,影响开花前的发育速度,但不同作物从出苗到开花究竟哪一个具体时段感光呢?

吴兰佩(1959)指出冬小麦在生长锥分化的不同时期皆表现短日照延迟发育的现象,以二棱期到小花原始体这一阶段影响最为显著,小花原基分化以后光照阶段结束。水稻华南晚粳黄禾子在出苗后35~45d光照影响发育最明显,而北方的某些品种以出苗后0~30d影响显著。玉米(金皇后品种等),从雄花序生长锥到雌蕊突起出现期间感光明显,芝麻的光照阶段为出苗后第10~24d等等。据刘汉中(1979)对短日照作物如大豆某些品种的研究,认为九农1号、科菽、八月白等许多中、晚熟大豆品种,除出苗到开花期间的光照影响发育外,开花到成熟期间,光照时数多少对发育快慢有明显影响,有的甚至比开花以前影响更为显著。

参考资料
[1].  植物的感光性   http://27net.net/tid-4081/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环境条件对植物与CO2关系的影响 下一篇牛炭疽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1514 次
  • 更新时间: 2016-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