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为加强海峡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四川、湖南、浙江三省柑桔项目单位参加的赴台柑桔产销技术研习参访团一行12人,于1999年10月25日—11月9日在台湾参加了培训和考察。
在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的热情接待和精心安排下,我们听取了台湾柑桔产销概况、柑桔品种改良与种苗生产、柑桔病虫害综合防治、柑桔合理化栽培技术、采后处理技术、现代化果园经营管理技术、果实品质分析、品质管理与品牌建立、柑桔运销体系、果树推广体系、寄接梨生产技术、葡萄产期调节技术等专题讲座。配合学习,参访了台湾青果合作社新竹分社、嘉义走马濑观光农场、嘉义农业试验分所、梅山合作农场、古坑乡农会辅导的柑桔产销班、种植寄接梨的竹崎长春农场及产销班、台中区农业改良场、产期调节后二次收获的葡萄园。考察了台北农产运销公司果菜拍卖市场的作业现场。
二、学习与参访的主要内容
(一)柑桔品种改良与种苗生产
柑桔是台湾的第一大水果,1982年面积和产量达到顶峰。在80年代中期,也曾出现产品过剩,随后面积和产量减少,到1998年,共有柑桔栽培面积3.7万公顷,产量48万吨。台湾柑桔的主栽品种有:椪柑、桶柑(即椪柑)、柳橙、麻豆文旦以及其他杂柑等。现在栽植品种以多样化为目标,主要有早熟(9月上—11月上旬)的麻豆文旦、早熟温州蜜柑;中熟(11月上旬—4月上旬)的椪柑、柳橙、葡萄柚;晚熟(1月下旬—5月下旬)的桶柑、茂谷柑、金柑等。这些多为引进的品种,亦有地方品种(如麻豆文旦)。
为进一步改良、选育出适合当地栽培且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70年代末,以早熟为育种目标,强调单胚育种,选择麻豆文旦和哈姆林甜橙为亲本,在嘉义农业试验分所进行杂交育种。至今已初步筛选出一批抗性强、品质佳、商品性好、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杂柑优良株系。
台湾柑桔种苗的繁育基本实现了健康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强调网室中脱毒繁殖健康的种苗,同时,推广无环境污染、省工的新型嫁接带。
(二)柑桔合理化栽培与现代化经营管理技术
种植上坚持适地适作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的当地条件(气候、土壤、海拔)种植最适合的品种,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好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
栽培上强调合理化原则,即果园规划应便于运输和机械化操作;矮化的三角形、开心自然形整形,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叶面肥仅作辅助性措施,节水灌溉应快速供应根际,提倡果园生草,尽量不用除草剂,反对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夏秋梢而培养春梢结果。
病虫防治采取综合防治,突出经济防治指标。针对气候特点,新梢抽发时期,病虫发生时期,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抓住每个时期的主要病虫害,用最低成本、最简单的方式进行处理。如冬季用夏油(机油乳剂)80—100倍添加马拉松1000倍在1月底前防治红蜘蛛、锈壁虱非常有效,价格低廉;红蜘蛛1月初平均5只/叶时喷药,可维持3个月药效;介壳虫4月中旬越冬第四代集中防治效果很好;立枯病(黄龙病)严重时锯掉最经济;疮痂病台湾发生不重,可以不关注;溃疡病逐年修除病枝叶最简便。
果园经营上以增加效益和增强竞争力为根本。即通过果园规划、园路整修、矮化树体、简化工作、改善机器等来节省劳务成本;通过教育训练使农民懂得果树生育与施肥、喷药的关系、合理化使用肥料和农药以控制生产成本,通过共同采购生产资料(肥料、农药等)、共同使用分级设施、集货场、运输机械、养成正确机械保养使用习惯等来改善成本。台湾从1991年开始组织实施“降低柑桔产销成本技术示范与推广计划”,通过此计划的实施,使柑桔生产和运销成本降低了20-30%。
(三)柑桔采后处理、产品适销与品牌建立
台湾果农户均耕地1.1公顷,属于小农生产型,为适应市场,各地均成立了基层的农民合作组织--柑桔产销班,为柑桔采后处理,产品适销与品牌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柑桔产销班一般由同一地区附近的桔农自愿组成。每个产销班一般都在10人以上,由一名班长(选举产生)负责、下设场长、会计、书记各一名,并分有采购组、植物保护组、土壤肥料组、修剪组、运输组。共同采购、分级包装、计价、运输、雇工、训练。每月召开2-3次班会,及时总结交流技术和经验,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台湾的柑桔分级是按周径划分成4—5级,每级通过外观再分成特、优、良三个等级,前者以机械,后者以目视判断。台湾的柑桔分级经历了分级板、滚筒式、盘式、板式机械分级阶段,效果和效率不断改善。椪柑以干刷,柳橙则加水洗刷,均不上蜡。
贮藏以延长消费、调节供需、创造利润为目的。经历了从贮量少到量大再到量少的过程。认为未来长期贮藏将不重要,目的仅是为了调节消费。
适销以产销班为基础,集中分级、统一优选、规范包装、共同运销,但责任共担并可追朔至个人。即由产销班为单位得到批发市场的一个总代号,然后在外包装上添加上班员的代号,进入电脑拍卖市场。由于台湾的资讯业比较发达,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话查询等方式,使生产者当天即可得到自己产品的拍卖价格以及与其他生产者供应的产品差距。青果合作社、农会、合作农场和柑桔联盟(1999年4月成立)帮助组织运销。目前参加共同运销的水果占50%以上,仅参加台北竞卖的就占25%左右。
台湾水果年人均消费量约150公斤,消费趋势是高品质、多样化、安全性、方便性。柑桔品质已由过去买卖双方共同鉴定品质的时代进入现在由生产者保证品质的产品认证时代。为提高柑桔的市场竞争力,台湾很重视品牌的建立。并制订了水果品质田间管理操作规程,以保证高品质果品的生产;同时确定严格的优良品牌水果的品质认证作业程序,即以农民团体(如产销班)申请,经过专家审查、现场评审和产品品质检测,由行政部门认证后,即可与执行机关签约授证,有关单位严格追踪管理。
(四)寄接梨生产与葡萄产期调节技术
采用日本高品质砂梨品种(如丰水、新兴)的花芽作接穗,高接在平地横山梨上,生产出成熟期早、品质好的梨产品,形成高效的寄接梨产业,并总结出一整套的技术。
通过各种技术措施进行葡萄产期调节,形成不同时期一年两熟的生产制度,使鲜食葡萄基本实现周年供应。
(五)有效的技术推广方法和网络
柑桔技术推广有四种途径,但最终而有效的载体是柑桔产销班。一是各级农业行政部门;二是农民组织,即省、市、县、乡镇农会;三是科研教学部门,即“教育部”、农业院校、区农业改良场、农试所;四是其他相关机构,如台糖公司、农药公司、青果合作社,柑桔联盟。在向农户推广知识、技术、理念的过程中采取了以动感情、服务式、团体接触为主的方式方法,使农民更易接受,并强调教育、训练农民使其素质全面提高,使技术推广进入良性循环。
三、收获体会
台湾属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气候,幅员面积3.6万平方公里,但地狭人稠,三分之二为山地和丘陵,适合农牧业生产的耕地面积仅87万公顷。目前约有七十九万农户,户均耕地1.1公顷,其中专业农户仅占13%。近年农业年产值约四仟亿新台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3.3%,其中作物41%、渔产25%、畜产34%。台湾农产品有进有出,主要进口产品有玉米、黄豆及棉花(从美国),而出口则有水果、花卉、牛皮、鲔鱼等(至日本、香港等),台湾农业已由早期以增进生产力为主的粮食增产阶段进入今日追求“生产、生活、生态”均衡发展的现代化农业。
台湾果树产业比较发达,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创汇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介绍,台湾果树种类约248种,作为经济栽培的有30余种。1998年果树栽培面积为22.6万公顷,水果总产量262.4万吨,分别比1988年增长5.6%和11%。水果年产值595亿新台币,占农作物产值的34.24%。居各作物产值之首,谷物占25.07%,豆类2.52%,薯类1.4%,特用作物8.79%,蔬菜20.52%,花卉5.52%,菇类1.96%。由于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劳动力成本急速增长,致使水果产销成本居高不下,出口竞争力减弱。自80年代末期以来,台湾水果出口逐年减少,而进口则不断上升,并向品种多样化方向发展。1997年出口水果64万吨,进口则达36.2万吨(不含加工制品)。从水果的进出口贸易可以看出,台湾水果已受到进口水果的冲击,迫切需要提高竞争力。为了迎接WTO,台湾已制订较为完善的因应策略,其总体思路是,以适地、适作、适种、适量为原则,规划高品质水果产区,以产销班为对象,推动高品质水果产销综合经营体系,以提升竞争力为主轴,调整果树产业结构,维护果农权益。
台湾的水果生产,在品种改良与种苗生产、产区调整、产期调节、改善耕作及经营技术、降低产销成本、提高果农素质以及建立健全示范推广和运销体系等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研究、制订、实施加入WTO后的对策措施比较具体,值得我们借鉴。
1.适地适作
适地适作是谋求高品质和高效益的基础。祖国大陆幅员辽阔,气候资源丰富,可适合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各种水果,更有条件充分利用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区划布局,生产不同种类、不同产期的水果,但现状不如人意,要提高水果的市场竞争力,强调适地适作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在目前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这一原则。
2.低耗高效兼顾生态环境
果园生产经营首先考虑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但不能仅仅考虑产量和效益,同时还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是果树业可持续发展的关健。
果园草生栽培不但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减少除草剂、地膜等对环境污染,保护天敌和土壤微生物。在栽培技术方面要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以保食用卫生和安全,而新型嫁接带(Buelely-tape)的推广亦可省工和减少污染。这些都是增强果树产业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措施。
3.小农或大农的农民合作组织
虽然有农会、青果合作社、柑桔联盟等农民合作组织,但最有效的载体则是农业产销班,它使分散经营的农户自主地组织起来,形成能应对市场的大农经营。产销班的组织形式可以借鉴,可在果农协会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在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的同时,还应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各部门的联合。
4.共同运销、建立品牌、责任到人、相互制约
通过产销班共同运销和建立品牌,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保证了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效益。同时,每一箱水果其市场价格的高低,品质的好坏都与产销班和个人利益相关,经销商可查明责任人,这是保障上市果品质量,做到优质优价的最有效的方法。近些年来,台湾大力推行优良农产品标志(CAS)、吉园圃(GAP)、有机及准有机农产品,这些不同档次、不同类别的品质认证制度,不仅增强了消费者对省产农产品的信心,而且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益。我们可以在水果、蔬菜、茶叶、水产品、畜产品上试点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5.培训农民,提高素质是技术推广的基础
海峡两岸农民老龄化趋势相同,导致知识水平低,新观念和新技术较难接受。因此,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就成为果树生产现代化的关键。台湾也是在十年前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加强和完善果树推广体系。
6.市场需求引导生产
利用现代发达的资讯业及时分析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及时调整生产以适应市场,同时亦注意培育市场,对全球贸易自由化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具体措施。加入WTO后,将对我们的柑桔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必须尽快研究制订对策措施,扶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国内市场受欢迎的柑桔品种,使进口柑桔与国产柑桔形成市场区隔,以缓解进口柑桔的冲击。
7.引进先进技术重在消化吸收
台湾水果业也历经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海峡两岸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因此,先进的东西应该积极学习,但应循序渐进,积极进行消化吸收。
另外,通过这次研习参访,接触了许多专家教授和企业界人士,为今后两岸的农业交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次还带回了9个柑桔优良新品种和3个番石榴品种,收集到台湾的农业政策以及台湾应对WTO的措施等重要材料。
四、建议
通过学习和参访,感受良多,为更多更好地借鉴台湾在果树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成功作法,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两岸农业技术交流
在台湾的《跨世纪农业建设新方案》中提出了推动双赢的两岸农业交流措施。应该说,海峡两岸进一步加强农业交流的外部环境比较宽松,并且台湾方面的专家愿意到大陆来交流,台湾的农业企业家也想到大陆投资。我们认为,祖国大陆也应尽快制订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两岸农业交流政策。在水果方面,可以加强果树种质资源交换,高新技术合作,共同开发台湾市场需要的温带水果,共同建立农产品运销体系,建立现代化的果品批发市场等。
(二)研究制订加入WTO后的应对策略
加入WTO后,对祖国大陆的农产品尤其是水果中的甜橙类柑桔冲击较大。因此,应及早制订详尽的应对方案,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者的心理状态。为增强果品的市场竞争力,缩减劣质果园面积,提高果品质量,降低产销成本,健全推广、运销体系,对水果业尤其是柑桔业,要加大投资扶持力度,减免水果农业特产税。
(三)加强农产品品牌的认证管理
目前,祖国大陆水果品牌不少,但管理不够规范。可以借鉴台湾的作法,推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建立农产品品质认证制度,大力宣传优质农产品品牌。对市场放开较早的水果、蔬菜、茶叶以及水产品、畜产品可率先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四)建立“台湾果树产销技术示范点”
以赴台研习参访地区为基点,建立以柑桔为主的台湾果树产销技术示范点,将台湾先进的生产、运销、推广技术进行整合应用、示范,成功后逐步辐射推广。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