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疮痂病的症状怎样?
柑桔疮痂病是柑桔重要病害之一,在全国的柑桔种植区都有发生。此病主要为害新梢幼果,也可为害花萼和花瓣。受害的叶片初期产生水渍状黄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颜色变为蜡黄色,后病斑木质化而凸起,多向叶背面突出而叶面凹陷,叶背面部位突起呈圆锥形的疮痂,似牛角或漏斗状,表面粗糙。新梢叶片受害严重的早期脱落。天气潮湿时病斑顶部有一层灰色霉状物。有时很多病斑集合在一起,使叶片畸形扭曲。
新梢受害症状与叶片基本相同,但突出部位不如叶片明显,枝梢变短而小、扭曲。花瓣受害很快脱落。幼果在谢花后不久即可发病,受害的幼果,初生褐色小斑,后扩大在果皮上形成黄褐色圆锥形,木质化的瘤状突起。严重受害的幼果,病斑密布,引起早期落果。受害较轻的幼果,多数发育不良,表面粗糙,果小、味酸、皮厚,或成为畸形果。
此病在发病初期易与柑桔溃疡病相混淆,这两种病害在叶片上的症状,主要区别是:溃疡病病斑表里穿破,呈现于叶的两面,病斑较圆,中间稍凹陷,边缘显著隆起,外圈有黄色晕环,中间呈火山口状裂开,病叶不变形。疮痂病病斑仅呈现于叶的一面,一面凹陷,一面突起,叶片表里不穿破。病斑外围无黄色晕环,病叶常变畸形。
柑桔疮痂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其无性阶段称为柑桔痂圆孢菌。病菌在病叶、病梢的组织内或新芽鳞苞上越冬。第二年春季阴雨多湿,气温上升到15℃以上时,病菌开始活动,产生无性孢子叫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侵害当年的新梢、嫩叶。病菌侵入组织内的约10天,病部即可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为害幼果。如此生长,可反复多次再侵染。疮痂病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菌的苗木、接穗进行。
柑桔疮痂病是怎样发生的?应怎样防治?
柑桔疮痂病严重与否与下列因素有密切关系。
1、气象条件 疮痂病的发生需要有较高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其中湿度更为重要。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24℃,当温度达28℃以上时就很少发生。在适温范围内,湿度对病害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凡春雨连绵的年份或地区,春梢发病就重。反之,发生就轻。华南地区在春梢抽出期间,温度较低,春雨较多,故一般发病较重。在夏、秋梢抽出期间温度较高,雨水较少,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所以病害很少发生。广东粤北一些地处较高海拔的果园,由于荫蔽,雾大,温度较低,此病发生严重。
2、品种感病性 疮痂病对柑桔不同种类和品种间的为害性有显著差异。一般来说,桔类藜檬最感病,柑类、柠檬、柚类中度感病,甜橙类和金柑抗病性最强。
3、组织老嫩程度 疮痂病菌只侵染幼嫩组织,以刚抽出尚未展开的嫩叶、嫩梢及刚谢花后的幼果最易受害,随着组织的不断老熟,抗病力逐渐增强,叶片宽达1.5厘米左右,果实至核桃大小时,就具抗病力,组织完全老熟后,则不感病。苗木和幼龄树易感病,因为抽梢的次数多、梢期长,侵染的机会较多。十龄以上的树抗性增强,15年以上老龄树发病最轻。
防治柑桔疮痂病主要采取以搞好清园及加强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药剂防治工作。
1、喷药保护 由于病菌只侵染幼嫩组织,喷药目的是保护新梢及幼果不受为害,因此喷药保护要抓早、抓好。一般要喷2次药,第一次在春芽萌动至长1-2毫米时,第二次是在落花三分之二时,以保护幼果。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0.5%波尔多液。
2、冬季清园 结合春梢前的修剪,剪去病梢病叶,一并加以烧毁,以消灭越冬病菌,同时应剪去虫枝、弱枝、阴枝,使树冠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湿度,喷洒一次0.5度波美石硫合剂。
3、接穗、苗木消毒 柑桔新区的疮痂病是由苗木、接穗传入的。因此,对来自非无病苗圃的及外来的接穗、苗木要经过严格检查,可用50%的苯莱特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30分钟,消毒效果良好。
(华南农业大学 唐伟文)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