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食材食法   

水磨糌粑

标签: 水磨糌粑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制作方法

糌粑是藏民的一种主要食品。制作时先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不去皮。然后把糌粑放在碗里,加点酥油茶,用水不断搅匀,直到把糌粑捏成团为止(“粑”就是成团的意思。)糌粑携带方便,适于牧民生活。出门只要带上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找一点茶水就行了,不必起灶用火做饭。还可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类,做成“稀饭”,藏语叫“土巴”。糌粑、酥油、茶叶还有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很多藏汉文字的史籍,都记述了藏族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和多种多样的习俗。据《西藏王统记》上记载,在公元2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布德贡样时,农耕就很发达,“沾木为孔作轭犁,合二牛轭开荒原,道汇湖水入沟渠,灌溉农田作种植。”到了公元6世纪后半期,“牧地农田合为一片,湖泊星列,沟渠相通,坡上的水蓄为池,山间的水引出来使用”。正是这些农田牧地,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糌粑、酥油和肉食。到藏王朗日松赞时,藏北草原发现了大片盐湖,不但使食物味道鲜美,也让驮盐成为一种壮美的人生。凡此种种,构成了藏族种种饮食习俗。


水磨工艺水磨工艺
糌粑是高原民族的主食,是藏民族食品四宝——糌粑、酥油、茶叶、牛羊肉之首。
糌粑像炒面,但不是炒面,是由一种炒熟的青稞粒磨制而成。
青稞属大麦科,主要生长于西藏高原等高寒地区,成熟期在90—180天不等,一般亩产量在300—500斤左右。西藏常见青棵的麦粒颜色,多为青色、紫黑色两种。 炒青稞有一个复杂过程,先要对青稞进行精选,把其中的瘪麦粒、野生植物籽、石子、土块等其它杂物除去,留下饱满的青稞麦。
炒青稞工具,首数大炒锅,呈凹状直径40公分左右,二是锅开筛,锅底部布满小洞,其作用是漏出细沙,可以将青稞粒与沙子分开。此外还有一个“T”形木制工具,长约40公分,横梁部分一侧开有两头相通的槽,可以用以端锅、拨动烫沙子。
炒青稞的灶是土坯砌成的,呈“串”字形,一排3、4个灶孔,灶孔大小、形状与炒锅等。点火后,一般将所有的灶孔都放上炒锅,既可按顺序炒来,流水作业,充分利用能源。
  炒青稞前要做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将沙子炒烫——将适量的沙子摊开在炒锅内以旺火加热;二是把青稞过一下水——把青稞倒入陶罐内并加水,片刻后,将陶罐底部出水嘴儿中的填塞物掏出,放掉水。这样既达到了对青稞稍加清洗的目的,又使炒出的青稞能膨胀开来,并有酥脆的效果。
  炒青稞时,将适量的青稞(约一捧)堆放在炒锅的细沙上,当沙子烧得相当烫时——这一温度的掌握全凭操作者的经验或感觉,操作者用“T把”的槽口咬住炒锅沿,两手持木柄,端起锅,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像内地烹饪大师那样颠着炒锅。刹那间,颗颗烫沙与粒粒青稞碰撞,劈劈叭叭响个不停,似过年放小鞭,声音那么清脆,那么争先恐后,渲染得空气都热烈、欢快起来。经几次颠炒之后,便迅速将这依然“充满活力”的一锅倒入锅形筛内,并立即将沙子筛回炒锅里,锅形筛里剩下一堆咧着嘴“笑”的白花花的炒青稞。
  炒青稞可是个技术活,普通人可炒不了,不是烫了手,就是炒糊了。一把炒得好的青稞,用一只大碗才能装下,白生生的,个个都像一朵朵小白花;闻起来香喷喷,吃上一把酥脆香甜,胜过崩出的玉米花。
  把炒好的青稞磨成粉,就是糌粑。
  磨糌粑多用水磨。你若看见河边支流上坐一孤零零四方方的房子,房子上插有几多五彩小经幡;你若远远听见单调的无休止的时而跳起的“嗒嗒嗒嗒”声,间或伴有一两声清脆的铃铛响那就是水磨房了。
  水磨房里,粗糙的四壁墙上房梁、椽子、檩子、柱子、门窗等等,所有的地方都落着厚厚的一层糌粑粉,碰哪儿,哪儿是一片白。
  除了水磨,还有手磨。手磨不大,用人力转动。由于它携带方便,不受自然条件约束,所以牧区多用。牧民家把它放在帐篷门口,出门前,磨几下,进门后,磨几下;你进出磨几圈,我进出磨几圈,磨来磨去,一天的吃食就不愁了。
  新鲜的糌耙吃起香甜可口,它那股特殊味道远非语言所能表述的。

主要成分

水磨糌粑是用青稞同洗净的细纱混合经火炒熟,再将细沙筛除后磨成粉而成。糌粑主要成分有蛋白质,其含量约为13.5%,脂肪为2%,碳水化合物为75%,十七种氨基酸为14%左右;无机盐类富含有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还富含维生素B1等。

食用方法



精美的糌粑食品精美的糌粑食品

食用糌粑时一般用酥油茶和糌粑面搅拌后即可,有条件时可再加白糖和奶渣,这样可以增添美味,增加食欲感;汉族食用糌粑时,如果没有酥油茶,可用猪化油或熟清油代替,再加开水和白糖搅拌即可食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搅拌后的糌粑面均含有大量脂肪,不宜食入太多,应少食多餐,这样才有利于消化吸收。

吃法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

习俗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稞,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稞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

营养价值

吃酥油糌粑时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匀,并捏成小团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营养丰富,发热量大,充饥御寒。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望果节 下一篇破坏免疫力的习惯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1732 次
  • 编辑次数: 2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5-12-25